出行网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指南 » 限行 » 正文

薛仁贵坐船过海(薛仁贵跨海征辽)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4-06-29 17:28:53  作者:凌曜文  浏览次数:34
核心提示:一、瞒天过海的典故1、瞒天过海的典故是薛仁贵哄帝渡海。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上,又有远征四方的雄心。

一、瞒天过海的典故

1、瞒天过海的典故是薛仁贵哄帝渡海。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上,又有远征四方的雄心。他曾经亲征吐谷浑、突厥、高昌等地,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公元645年,他又决定亲征高丽,以平定东方边患。

2、瞒天过海典故 公元583年,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。他整日吃喝玩乐,不理朝政,奸臣乘机为非作歹,欺压百姓,搞得民不聊生,陈朝危在旦夕。当时,隋文帝统一了北方,国力强盛,斗志正旺。

3、李世民出兵辽东的时候,遇到大海不知道怎样才能渡过去,薛仁贵瞒着李世民,将一万余艘大船捆绑在一起,打扮成一个村落的样子,骗李世民登上船,然后渡海而去。李世民是天子,所以后人将这事称作瞒天过海。

二、“瞒天过海”到底出自哪里?

【出处】:清·无名氏《三十六记》:「瞒天过海。」 【释义】: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。

瞒天过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《三十六记》。“瞒天过海”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,混淆皇帝的视听,瞒骗他上船,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。

清代无名氏编写的《三十六计》,则将“瞒天过海”作为“三十六计”中的第一计。

“瞒天过海”这一典故出自薛仁贵巧渡唐太宗的故事。瞒天过海 ,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,偷渡大海。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,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。

三、瞒天过海的由来:只是薛仁贵帮唐太宗避免晕船

1、瞒天过海的典故是薛仁贵哄帝渡海。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上,又有远征四方的雄心。他曾经亲征吐谷浑、突厥、高昌等地,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公元645年,他又决定亲征高丽,以平定东方边患。

2、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,这瞒天过海的计策就是他策划的。瞒天过海后来成为兵法上的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,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,用来作战役伪装,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。

3、李世民出兵辽东的时候,遇到大海不知道怎样才能渡过去,薛仁贵瞒着李世民,将一万余艘大船捆绑在一起,打扮成一个村落的样子,骗李世民登上船,然后渡海而去。李世民是天子,所以后人将这事称作瞒天过海。

 
关键词: 瞒天过海
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shbkcs.cn/news/104289.html
 
 
相关推荐
热门点击
 
网站首页 | 网站地图 | 广告服务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